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知识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公益: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导读:IBM服务社会的整体战略中蕴含着四个核心观念:一是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战略必须相互融合,责任的履行非割裂的行为;二是推崇以专长服务社会;三是企业搭台,员工奉献;四是履行社会责任

6月16日,蓝色巨人IBM宣布了其庆祝百年寿辰的方式:在全球所辖机构中进行了一场浩大的公益总动员。这个名为“百年服务庆百年”(Celebration of Service)的活动涉及IBM全球120个国家与地区的员工,参与者共计30万人,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5000 多个慈善和公益项目中,提供专业服务。

这个史无前例的企业主导的超大型公益项目,带给所有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和公益领域参与者的并不仅是震撼与欣赏而已。更有价值的提问是:IBM如何寻找到数千个与公司战略和员工特长一致的公益项目?如何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地激发那些工作繁忙的员工,产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又如何将数十万员工,从服务客户的高手培训为服务社会的高手,帮助他们在公益项目中找到发挥自身能力的最佳角色?

在企业志愿者发展历史尚属短暂的中国,大多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的方式依然带着“初级阶段”的色彩:企业或者采用外部采购的方式,掏钱捐助某项公益事业;或者以企业价值观的方式传达对员工从事志愿者服务的支持,但这类项目大多依靠员工的兴趣和热情驱动,企业跟随员工的选择,参与到某个项目当中提供钱物或人力支持。

前一种做法的潜台词是,企业相信公益机构一定比自己更加专业高效,或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执行该项目。然而,现代社会分工高度精细,诸多领域中最专业的人才都集中于商业组织,加之中国公益领域无论执行专才还是管理人员都供不应求,公司组织中沉积的大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都是公益项目中急需的宝贵资源。

后一种做法则更多出于管理上有心无力的无奈,信奉机缘主义地参与到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当中,而并非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出发,更遑论有意识地制定企业服务社会的战略。然而,缺乏商业战略与服务社会战略的协同,不仅令企业错失能够从服务社会中获得的成长机会,也将使企业服务社会的行为缺乏长期的持续性与方向感。

IBM大中华区品牌企划与公共关系部总经理周憶在采访中谈到,IBM服务社会的整体战略中蕴含着四个核心观念:一是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战略必须相互融合,责任的履行非割裂的行为;二是推崇以专长服务社会;三是企业搭台,员工奉献;四是履行社会责任体系化、常态化,变成每个人生活中一部分。

发动员工成为志愿者服务社会,不仅是很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许,对于诸多社会公益项目也是诚然可贵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深入了解IBM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如何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就格外重要:IBM如何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人力资源发展需求这三个圆圈中找到交集,从而设定出企业服务社会的整体战略;如何搭建一个信息沟通和知识管理平台,将有公益意愿的员工,孵化成为具有组织和实施经验的专业志愿者。

基于能力的社会服务战略

2011年春,尼日利亚的一群IBM员工使用SME工具包,为100家当地小型企业提供了100天的指导,培训这些企业家写作商业计划书,如何销售和营销,甚至学习小型企业会计技能。IBM志愿者将在活动中帮助他们实现商业目标。在土耳其,他们的同事则策划了一个大型的“志愿者市场”,600IBM位员工与21家非政府组织一起集思广益,讨论“研发”和改进各种涉及科技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为盲人阅读和制作语音书籍、为中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等。

这些活动都是IBM通过志愿者行为庆祝百年的一部分,从2011 年1月起,IBM已向世界各地的社区捐献超过250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间。当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如此鲜明的具有IBM式技术和咨询风格,帮助老人学会在发生自然灾害、地震或身体出现紧急问题的情况下使用手机求助,指导来自贫穷社区的年轻人找到第一份工作,向中学、小学甚至学龄前的孩子传播科学和工程知识的乐趣,这些都是IBM志愿服务的内容。

这些项目并非诞生于一夕之间,它们都来源于IBM已有的志愿者项目。

早在1971年,IBM便推出了两项名为“才能出借”(Faculty Loan)和“社区服务派遣”(Community Service Assignment)的社会服务计划,通过将员工“出借”给高等教育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对方缺乏的专业技术知识。此后,IBM又陆续创建大量公益项目,其中几个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的公益项目已经成为了该领域内的著名品牌,“小小探索者计划”、“科技异彩夏令营”、“工程师周”和“Mentor Place (ibm.mentorplace.epals.org) 企业志愿者服务计划”,都立足于IBM强大的专才优势,以员工志愿者的方式培育青少年在少年时代在立志选择未来职业方向和学术方向的时候鼓励他们选择科技和工程。

创建于2004年的“全球网格大同盟(World Community Grid)”是IBM启动的全球最大的网格电脑网络,它能够将全球志愿者的电脑中空闲的计算能力集中起来,专门用于人道主义方面、尚不具备商业前景、但却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基础型技术研究,例如中国清华大学研究纳米水特性的清水计算项目、癌症治疗和农业种植项目等等。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70万台电脑参与这一公益项目,总共贡献了37.4万年的计算时间。

2003,IBM成立了一个创新的全球志愿者网络“爱心献社区”(On Demand Community),将在线业务支持平台的形式,移植到志愿者服务领域,为员工和退休人员在线提供了志愿者服务知识和专业技术。在这个项目之后,IBM又将此类服务的目标从学校、社区和非营利社区组织,逐渐延伸到企业和地区。2008,IBM成立了一支企业版本的“维和部队”——“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Corporate Service Corps)”,将来自不同国家和业务部门的员工以组合团队的形式派遣到发展中国家解决棘手问题。2009,升级版“全球精英服务志愿队”(Executive Program)诞生,参与成员升级到高管层面。(见链接与图1)目前为止,全球有一千名志愿者90个小分队,奔赴19个国家提供服务。精英服务志愿队也已经组建了六个梯队在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志愿服务。

动物保护、艺术文化、社区发展、教育、农业、医疗保健、商业培训、地区发展规划……这些看似庞杂无章的项目背后,其实却有着一个清晰的战略贯穿始终,即社会服务战略:以IBM的技术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具备专业技术员工们的服务,直接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公益与企业战略共生

年初,IBM全球CEO彭明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及当下发生的对IBM至关重要的两个变化趋势:一个趋势是信息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全球40亿个手机用户,300亿个射频识别标签,让我们第一次能够对全球的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进行实时的感知和度量,互联互通的。全球有前瞻意识的领导者在学习掌握这种新能力,把智能用于系统、流程和基础设施中,使它们更加高效,更有生产力并且反应速度更快。”另一个趋势则是全球而言,利润增长更多来自于新兴市场。[---分页标志符---]

无论是一系列以青少年科学启迪为目的的志愿者活动,还是全球网格大联盟,都不难看出与智慧地球战略一脉相承的关联。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战略相融合的体现,IBM无论是设计社会服务战略的方式还是实施的策略,都与经营行为十分类似。

每年,IBM会系统而有战略性地对新出现的重要创新技术进行评估,确定它的商业客户和自己拥有的知识资产,这是进行决策的第一和第二个圆。第三个圆则是IBM经营所在地区的所面临的重要社会挑战,尤其是当地的教育、医疗保健、经济增长、就业或者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存在哪些需求。

在这三个圆重叠的区域,便是IBM重点关注且擅长的部分,在这里寻找能将IBM的技术优势融入解决方案中,从而能够解决某一社会需求的突破性项目。

依据这种方式,IBM将所有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最基本的是以社会服务为目标,提供爱心帮助和公益项目的慈善志愿服务;中间一层是以社会管理为目标,提供员工专业技能服务、帮助组织发展的专业志愿服务;最顶层的是以社会变革为目标,志在推动政策创新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精英志愿服务。

越向下的层级,对志愿者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越低,参与者的范围也越广泛;越向上的层级,对志愿者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越高,相应的,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越大。

 
 

为公益项目注入成长剂

自2003年创建起,“爱心献社区”项目已经为全世界的社区、小企业、学校和社会服务组织提供了 13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如果员工缺乏由衷的热情,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持续地发起如此规模的志愿活动,同样,如果缺乏支持,员工的热情很容易被公益活动中遭遇的困境、挫折感和公司的不认同所耗散。

在数量众多的志愿者项目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志愿者项目平台,“工程师周”也好,“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也罢,都是在这个大平台上不断累加上的一个个模块式的分平台,每个分平台其实既是一个品牌项目,也是一个知识产品。

一旦开发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后,它便从一个项目转化为一个项目平台。这个方案会被其它地区的同事借鉴学习,用于解决本地的类似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在这样不断复制、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一些足够创新、具有生命力和足够灵活性的项目,能够像一家全球化企业一样不断延伸。

IBM会将这些经过验证的方案发布到平台上,全球各地的员工可以从本地寻找希望帮助的受益人群,然后到平台上寻找能够提供相应帮助的方案,以及帮助他更好实施的经验和工具。

例如,如果中国江苏某地员工希望能够帮助本地小学生提升对科技的兴趣,他能够在平台上找到大量的相关方案: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对工程感兴趣的教案,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课件,如何组织夏令营的流程文档等等。当他组织了一次这样的活动之后,又会将心得经验写下来,加入到原有的知识库中。

这个知识管理平台能够让全球的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某一项公益活动的内行和专家。

志愿者的行为不仅能够从活动本身获得意义,公司也会表达对志愿行为的支持。这个志愿者平台体系可以对志愿者参与的活动进行统计,并给予评估。依据志愿者自身投入的志愿服务时长,社会服务方式的创新程度,是否发挥专业所长,以及是否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公司会对得到高评价的活动提供奖励,奖励并非针对志愿者,而是提供给他所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说,例如某个员工发起一项活动,长期坚持去打工者子女学校从事义工,公司将对这个小学提供书籍或者现金,来表达对员工志愿行为的认同。

从志愿者中寻找未来领导者

志愿者获得的另一项非物质奖励,则是通过在金字塔不同层级的项目中获得志愿服务能力、服务精神和领导力的培养。

好的管理者并非一日培养成的,好的志愿者也是如此。从慈善志愿服务中,一些员工开始了解NGO是什么,服务别人为什么会如此快乐,然后,在更多的服务活动中学习如何成为领袖,照顾更多的人,逐渐成长为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种子。随着知识的积累,管理能力的增长,对世界了解的增加,其中的佼佼者也将成为能够帮助更多人解决更棘手问题的精英服务志愿者。

社会责任活动对人力资源和领导力的培养,也是社会服务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的更深层体现。

彭明盛在谈及新兴市场崛起为公司带来的挑战时,曾这样描述这一趋势如何改变公司的人力资源策略:“跨国公司需要建立整整一代全球性的专业人士和全球公民,那种昂贵而有限的海外任职的领导力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三年前,我们就开始了称之为企业服务团体的尝试,将全球不同团队中具有领导潜力的IBM人集中在一起,送到新兴市场中的各个城市,比如加纳、菲律宾、土耳其和越南,在那里他们和当地的管理者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使城市变得更加繁荣。当他们返回时,他们将自己学的知识通过社交媒介传达给他们的同事。”彭明盛所谈及的领导力培养的新模式便是“全球精英服务志愿队”。

“全球精英服务志愿队”只接受总监以上级别的管理者报名,并且要求必须具备某方面专业能力。筛选之后,具有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五人一组,组成一个临时的混合小组,派往某个新兴市场数周时间,运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帮助当地解决棘手的发展问题。

中国成都也曾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在“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前往帮助参与灾难预备的方案工作之后,一支“全球精英服务志愿队”随后来到当地帮助筹划建造城市云,即通过云计算中心将不同的市民服务整合起来,为交通、医疗和市民服务提供便捷。

目前,2012年的报名已经满员,周憶对管理者的热情进行了解释:以往,总部位于欧美的全球企业如果希望培养有潜力的员工,通性的做法是“上党校”,这个“党校”也许是纽约,也许是东京,一定都是发达地区最杰出的部门,来自新兴市场的资优员工被轮流送到“党校”学习最先进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培训回到本地之后便会升到领导职位,委以重任。

但是现在IBM整个营业额66%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其中大量的业务成长来自中国、巴西、非洲等新兴市场。所以整个人才培训计划也要背道而驰,向越南、菲律宾、赞比亚这些国家派送人才进行培训,为这些人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了解新兴市场,了解那里的业务条件、困难所在。当企业需要具有全球观、了解新兴市场的领导者,那么自然也就激励了员工将为新兴市场提供志愿服务视为自身成长的学习机遇。

 
 
 
[返回]
沪ICP备12032527号-1 |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