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知识 > 云计算 云计算

雷万云:云计算的智慧、资源和模式

是一种颠覆性的交付模式

 

杨:“云”究竟跟我们过去十几年做的信息化有什么区别?云的建设跟我们原来做项目,或买一个软件有什么区别?当然云的架构、云的方案大家都知道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它的实践跟我们过去做的事情有没有本质区别呢?

雷:我觉得既有区别又没有区别。首先是系统建设的理念有区别。云是一种集中的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把原来的一些技术难点,分散的系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服务交付方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云计算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交付模式。所谓没区别,是说和之前的工作有联系,尤其是企业从传统的IT演进到云,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连续性,是一种平滑过渡。云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把我们现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颠覆性的交付模式的变化,我们对它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能按传统的观念、传统的建设方法去看待。

杨:那么云是一种改良呢还是一种革命?

雷:是逐步改良,但是最终达到革命性的目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传统模式下购买信息服务所经历的过程。以某企业为例,首先需要购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硬件基础设备。租用网络带宽,同时还需考虑数据中心的建设等问题。在为服务器购买相关的基础软件使用权,为上层应用提供适宜的运行环境后,企业还需结合自身需求购买具备相关功能的软件。如果没有完全满足需求的软件,企业还需专业开发人员开发或依靠第三方开发。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配备专业人员对IT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维护。以后如出现业务/用户规模扩大,新功能新需求的增加,还需重新采购相关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购买或定制相关软件,同时考虑和现有系统对接。每次扩容或增添新功能模块,都必须经历此过程。

这一切,在云计算时代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用户将聚焦于信息服务本身,而无需关注底层IT基础设施的部署与维护,用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购买所需要的资源与服务,而无需为大量不需要的功能买单。此外,对底层硬件的维护再也不是用户所关心的事情,通过签订服务等级协议(SLA)等方式,用户仅需关注信息服务而屏蔽底层物理设施的实现方式。在需要扩容或增添相关功能时,也无须考虑底层硬件条件的制约,只需通过网络在应用中增添相应的资源或模块即可轻松完成定制。

在云计算时代,信息服务的购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模式下,底层硬件、基础软件授权、应用软件授权费用需单独考虑,并且为了保证系统的健壮性,这些投资往往要进行放大用于应对业务短期峰值对系统造成的冲击。但在云计算模式下,整体信息应用服务不但实现了定制化,而且实现了底层逻辑基础资源、基础软件和应用的一体化,即信息服务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应用与基础软件和底层逻辑基础资源的优化在服务中得到保证,同时,用户购买服务的颗粒度也进一步细化并且实现动态调整。在投资模式上,企业的IT费用支出也将从资本性支出为主向运营性支出为主转变,另外还大大降低了初期费用的投入。

云计算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IT服务的商业模式,大大降低了获取IT服务的门槛,使云计算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人们使用IT服务将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快捷、廉价。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正处于向革命演进的阶段,云计算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型有一个过程。首先,作为多种技术集大成者的云计算,要将各种技术融会贯通,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其次,人们对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最后,云计算产业链的形成也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杨:你刚才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我觉得云本身是一种革命。可能每个企业面临的现实条件不一样,革命需要摒弃,要把一些东西放弃掉。现在很多人就困惑在这个地方,有些企业比较小,很短时间就可以改造完毕。但有的企业很大,有很大的数据中心,有几千台服务器,几百个软件系统,这样的企业要开始革命是一种痛苦。

雷:云是一个演进过程。企业向云演进,首先由数据中心一体化管理开始,先集中整合,标准化、虚拟化、自动化,然后云化,有不同的层级。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你是不是云对企业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节约成本,快速响应业务,这才是实质。但这都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

杨:企业会面临各种具体的问题,比如几千台服务器可能是不同的品牌,企业要为此塑造出一个很大的资源池,这从现有的资产的角度几乎无法实现。

雷:不尽然。现在有些大型企业他们做得很好,把能进行虚拟化的、能整合的进行整合。比如说现在要增加服务器,他就把同类型的服务器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资源池;不能整合的还继续用,因为是有生命周期的;能整合的,还有新增加的都形成资源池,这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由于技术、成本各方面的问题,可以把一些同类项逐步整合,但没有必要把已经建得很好的、运行非常稳定的系统拿去重新改造。不是所有的ERP都要用云,那也不可能,现在水平也没有达到。

云的三种服务方式Saas、Paas、Iaas都有成功的案例。央企的IT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那就从从一体化数据中心管理开始,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也最能节约成本。

是不是完整的云不重要

 

杨:云的理念和云的技术实现这两个是可以共生的,还是可以单独成立的?

雷:我觉得有时候有些道理明白了就行,为什么非要做成一个云?有的系统你可以不做成云。例如说私有云就是一家企业用,不需要计费对不对?那还要做一个计费系统干什么呢?用一个虚拟化的监控平台就行了,不需要一个完整的监控平台,企业可以逐步地去演进,不是一夜之间就要等着云落地。

一个系统,用了云的理念,用了云的一些关键技术,我觉得承认它是云不是云都是无关紧要的。云有五个基本特征,可能符合三个基本特征就足够用了,为什么一定要满足其他所有的条件?这没有必要。企业是以节约成本、快速反映市场、提高效率为目的的,而不是一定要做一个云平台。我做了两个平台但从来没有承认这就是云,但我承认它们是基于云计算的理念,按云的一些关键技术去做的,这是一个演进的过程。

杨:也就是说云在理想上是应该是尽善尽美,在时间和目标上可以多样化。

雷:对,企业要从企业的实际和应用需求出发,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能以云为目标而目标。云计算产生是由十年互联网推动的,我们的应用也有一个长期的演进,看来云端的生活非常美好,但是让我们IT人,我们的产业链的研发者要构建这个云平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第一步,数据中心的整合集中、标准化和优化。过去建的数据中心是根据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服务器和存储,要把这些服务器、存储架构实现异构,或者是让它能够分享,这样能提高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的效率。第二步是通过虚拟、存储、SOA等手段,做到整个数据中心的转化。第三步是建立一个有弹性、动态的IT基础架构,在企业需要的时候,IT资源可以随时增加或者减少。比如,云架构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随时加减服务器和存储,而不影响或者中断业务。但在过去,IT数据中心建完了就建完了,完全是固定的。采取了云架构会不会导致过去的IT投资被浪费?云构架首先是对现有IT资源进行优化;其次才是针对不同应用的部署问题。

杨:国药集团是否有这样的案例?

雷:以我们国药集团面对云计算的思路为例。我们2010年初改造了集团数据中心,把20多台服务器进行整合、虚拟化、集中化,把十多套系统放在一个资源池里,经过一年多运行效果很好,既节约了成本,又能迅速部署。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在国药国大药房做了一个全国医药零售系统的基础设施虚拟化平台,这是由五套应用系统形成一个零售一体化的平台,我们用云的理念,整合数据,形成虚拟化的平台,最后只用传统方式的四分之一的成本就搞定了,现在运行也非常良好。原来的方法可能10%的资源利用率都不到,现在利用率有50-70%,又绿色、又环保。没有必要非做成一个云,但是我用云的理念、虚拟化的技术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杨:你最后实现了类似云的交互方式,从理念上来讲不是云,从实现上面来讲可能类似于云的应用。这种改造难度以及改造尺度你估计会有多大。

雷:没有难度。现在技术可以实现。

杨:我觉得这个案例挺好的,用大的云的思想来解决我们用户终端交互问题,然后用虚拟化务实地解决整合问题。真正完全做成云不是完全必要的。 

云是IT人的凤凰涅槃

 

杨:云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那么云到底有什么威胁呢,企业私有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雷:云做好了没有安全威胁。我们将形成了两地三中心,互为备份,同时运行,这样会更安全。原来的灾难备份可能要花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元建一个很远的机房,建一个灾难备份。现在通过云就能轻松解决。现在很多云不是真正的云,真正的云必须要有备份,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做好了云安全,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当然,资源越集中越有风险。

杨:这会比原来大集中的风险更大吗?

雷:这和原来的大集中不同,是一个质的变化。什么都是有风险的,但是这些风险都是有对策的。

杨:服务会不会变得更复杂?

雷:服务对最终用户来说反而更简单了。

杨:那对IT人员来说呢?

雷:云计算绝对不是IT技术人的绞索,相反,它解放了IT专业人员很多的工作负担。但是,如果说云计算是IT专业人员的救赎也不正确。其实,云计算是IT专业人员的一次凤凰涅槃。当云计算实施之后,IT专业人员的工作将上升一个层次,从以往的运维工作上升到更高一层的策划和实施层面。也就是说,云计算的出现并不会使得IT专业人员在企业级用户中消亡,相反,它对IT专业人员的要求更高了。IT专业人员将会投入更多时间关注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协商合同、管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而不再像以前要花大量精力来考虑CPU、存储容量和冷却系统。这样,他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作为一个具有技术战略眼光的业务领导人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见,云计算的提出并不会导致IT专业人员的职业空间狭窄化,但是IT专业人员必须根据云计算的普及进行自身的技术方向调整,以往的IT管理维护工作的比重有可能降低,而对于整体IT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对于响应合作伙伴的正确评估等更高层的工作比重将会增加。

凤凰经历了火焰的磨练,最后浴火重生,IT专业人员也会跟着云计算的普及进行自己新一轮的技术进化。这对于IT专业人员来说,只是无数次进化中的一次而已,但是这一次的进化却是一次从传统数据中心到云计算服务的重大认知革命。

 

行业云的美妙前景

 

杨:有些企业自己建立了很多私有云,那这些云会不会独立出来,成立一个同行业的公共平台呢?

雷:云部署有四种方式: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你说的是第四种部署方式,社区云或者行业云,这个可以实现,这就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你自身的平台、企业的供应商服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或者电子商务系统形成一个社区,你把客户、供应商都集中到你的社区,这就叫社区云。

杨:可以成为全中国医药行业或者全世界医药行业的公有云吗?

雷:没有问题,我有两本书都写了医药健康云。只要做好安全保密措施,云是可以开放的。社区云也是有开放的层级的,很多区域开放不一样,看到东西也不一样。就像BI,领导看什么,部门经理看什么,二级公司看什么,人力资源的可能就看不到,这和社区云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是隔离的,共享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杨:那比如说制造业是比较分散的,也可以全行业建一个云平台解决全行业问题?

雷:现在已经有对制造云的研究了,制造云可能是改变全世界制造行业的最深刻的革命。在制造云下,全球化的制造系统都在一个平台上,可能这个螺丝钉是在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是在德国制造的,但都在这个平台上,设计好以后分发到全球平台,通过平台的物流配送,交付给用户。整合了行业的设计、科研、制造、交付、服务,这就是一个制造云,这个创意很好。

杨:我觉得制造云的理念非常有前景,这比建一个私有云更有意义。

雷:这就是协同,一体化的制造。

杨:未来世界就是这样的,很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合了。但进一步思考,这种形式半私的云谁来建呢?每个企业都得用,但是谁来建呢?只能政府来建。

雷:有公有云,有企业云,公有云和企业云形成混合云。

杨:每个企业都建私有云,并不是效用最大化。

雷:集团企业建私有云,其他的谈不上私有云,像中小企业根本不需要独立建云平台。

杨:现在很多企业要做云,可以不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雷:对于集团企业来讲,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云计算的原理、概念。其次关注技术成熟落地的供应商。第三,了解自己企业实际处于什么状态。云有不同的步骤,要考虑七个能力的建设,这七个能力分别是展现集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流程集成能力、应用集成能力、数据集成能力、数据架构能力、基础设施整合能力。

杨:云的前景是什么,云的未来是什么?云是不是终极?

雷:云是为企业、为国家、为经济服务的,技术进步了推动商业进步,这是一种互动。全球化是工业化以后最大的整合,全球化的整合靠什么,就是要靠云,如果全球化的方向不变,那么云还会继续发展,如果这个方向是错的,云肯定发展不起来。

所以我总结云计算是六个字:智慧、资源、模式。对CIO来说,要关注如何用计算机的智慧、云计算的智慧,CIO智慧把企业的IT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服务的模式,交付给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形成一种创新的模式。对企业的CEO来讲,要关注如何把企业的资源通过企业的智慧、IT的智慧、云计算的智慧和CEO的智慧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交给企业的客户员工供应商,形成一个竞争优势。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无非就是资源整合,形成模式,提供服务。所以,云计算难以理解就是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技术概念,而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意味着不同的意义。

中国企业在全球一体化中要走向国际,要大国崛起,没有云计算产业本身参与,或者企业不用云来武装,肯定会失去这个机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将会受阻。所以我们不能坐等,而是要积极参与。

[返回]
沪ICP备12032527号-1 |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