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我国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专用会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到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应用,从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到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对推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向管理现代化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数百万家企事业单位使用了会计核算软件处理会计工作,依靠这些会计核算软件的有效运行完成日常记帐、算帐、报帐任务,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单位正准备购买会计核算软件,实现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其发展势头要求我们针对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分析研究。
笔者在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接触到不少的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还是即将实现、或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理解认识上,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处理上,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深感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讨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诸多因素。
本文主要分析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因素中有关人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力图从企事业单位中管理者、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角度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目前企事业单位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所在,探索出路。同时也应该看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有关因素,而且受制于相应的制度规定、管理环境、软件水平、基础工作、售后服务等,本文也将就此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深入分析探讨。
一、管理者因素
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者的参与程度,虽然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愈来愈为广大管理者所认识、重视,但是他们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理解还远远不够,片面的理解、感性的认识往往导致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初期热情高涨,工作走上正轨过问很少,出了问题就停步不前。
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表层认识上,即无外乎听取财务部门同志的汇报、软件推销人员的介绍,甚至还可能存在某些“关系单位”特别推荐的“关系软件”、“人情软件”,以及管理者自己的个人认识等。管理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管理者往往将建立企业(单位)办公信息系统的认识移植到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上来,简单地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计算机加上会计软件。
二是管理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在本单位实现起来有困难,会计人员水平问题、机器硬件问题、会计基础工作问题、软件实施问题、人员安排问题、以及资金问题等,存在畏难情绪。
三是管理者不信任计算机,磁性存储介质的看不见、摸不着特性,使得管理者认为计算机还不如算盘、计算器好用,不如用纸介质可靠、可信。
四是管理者对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本单位目前状况不错,在现有的条件下会计工作就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再投资花钱进行会计电算化,增加本单位负担。只要维持现状就行,目前用不着实现会计电算化。
另外,不可否认还存在这样一些管理者,他们生怕实现电算化后,自己原来可以在帐上做手脚的机会没有了,影响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反对的错误作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其相关工作理解不够。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自从其诞生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作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实现会计电算化所能带来的益处有目共睹: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供的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全面深入、高效精确、方便有效,规范会计人员工作,带来一系列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尤其是在当今数字化革命正在进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已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管理者应高瞻远瞩,着眼于本单位长远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排除自身于扰因素,支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二、会计人员因素
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会带来会计部门岗位分工的调整,会计人员的变动,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通过近几年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广泛开展,广大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相当数量单位的会计部门配备微机有限,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态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会计人员在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抱支持态度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顾虑或误解:工作强度降低了,是否会减少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涉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会计人员对自己能否学好存在畏难情绪;会计电算化同原来手工会计区别不大,就是手工会计的计算机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劳动强度减轻了,许多的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月底月初的加班加点不再有,会计人员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的引进,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从而引起结构性失业。欧盟国家近年来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性调整引起的。它们正处在由后工业阶段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过渡阶段。我们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低素质会计人员绝对过剩、高素质会计人员相对缺乏的问题,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相对调整是必要的,会计人员应正确对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而不是悲观等待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人为阻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会带来对广大会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的更高要求。根据笔者调查取样分析,目前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志中,约 9.6%为本科学历,41.8 %为大专学历,34.6%为中专学历;处于20-25岁的会计人员约占273%,处于 25~30岁的占 19.9%,处于 30-35岁的占21.1%。以上数字说明,广大会计人员的学历结构还不高,但年龄结构的主流还是以青年同志居多,在岗的会计人员不论原来专业是财会专业的、计算机的、管理的、还是其他专业的,都应当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年轻同志应加强财会业务学习、紧跟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年纪稍大的同志应发挥业务熟的优势,强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简单的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手工会计的计算机化,是对会计电算化的片面理解,是一种误解。手工会计是对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则是在原有会计方法基础之上的改进、吸收、补充和广泛采用一些新方法,对所发生经济业务适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由过去的单纯核算分析,转变为全面核算分析。会计电算化使用的会计软件在核算形式、核算方式上、内部关系稽核上都与手工会计有所不同。
会计电算化实现后确实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以往会计人员月底月初的忙碌,随时可以计算有关数据(如果有必要的话),方便查询各种数据,这是否意味着会计人员的工作仅局限于平时录录凭证、结结帐、出出报表就可以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人员的负担不是变轻了,而是变得压力更大了,任务更重了!会计电算化实现后,企业要求财务部门进行全面财务核算,不仅对内编送报表,而且要对外编送报表,加大参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力度,由过去会计部门只是反映财务情况、提供财务信息,转化为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要求财务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尤其是目前新制度。新准则不断地推出,更加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接受培训、更新知识,成为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效果的好坏,需要大家重视,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任何期望一职而就或经过短时间培训就能达到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想法和作为都是不切实际的。经常、细致、持久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势在必行,可喜的是这一工作已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因素
虽然前文对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的会计人员因素做了一些分析,但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对推动以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向前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单独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因素加以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通过对21 000多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考试会计人员的抽样分析,我们发现会计人员中中存或大专学历的占到76.4%,这其中的许多同志计算机文化素质较低,有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甚至在接受培训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不要说会计软件了,以至于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小问题,即使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与软件不相干的问题,如因操作系统、机器硬件等而引起的问题,都需要等软件维护人员的到来,对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应付,更别谈自己动手解决了。一些软件公司的技术维护人员经常奔波于各处,很多时候就是在处理此类问题,结果用户觉得软件有问题。不好用,软件公司售后服务差;维护人员感到许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软件的问题,不属于他们维护、服务的职责范围之内。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广大的会计人员在结束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后应继续加强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深入学习。短期的培训只是人门的学习,系统。全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跟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中会计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占多数、甚至还有不少计算机专业的,真正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员寥寥无几。会计专业的人员对会计业务知识熟悉了解,但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不多;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能解决计算机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对会计知识、会计制度的理解认识不够,容易从计算机技术角度考虑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常出现违反财会制度的事情。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已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是所培养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应看到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精通会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乃是目前及其以后推动会计电算化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因素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落实必须依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电算化规范》(简称《规范》),指导和规范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不少的单位,它们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方面大多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分析有:
(1)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沿用的是原来手工会计管理制度;
(2)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制订不够全面、严格;
(3)制订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中存在不符合《规范》之处;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同手工会计在记帐处理、报表计算、内部稽核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像第一种情况,笔者就接触到一家单位,他们在岗位分工上沿用手工会计的分工方式、业务流程也未有大的改变,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只不过是更改了一个名称而且。单位的会计人员感到会计电算化后,工作变化不大,工作量未能减少多少,只是计算方便许多;单位负责同志感到手工会计的管理制度已经很细致,足够涵盖电算化的了。这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看待会计电算化所导致的问题,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手工会计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与联系,单位的领导同志认识到了不足,改进了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制度制订得不全面这种情况存在于大多数单位,薄弱之处大体有:缺少制度中规定的岗位分工与具体岗位人员的—一落实,即只知具体岗位分工,不知具体岗位是谁;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过于泛泛,具体人员的权限分工设置没有书面材料记录;操作管理规定较为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未规定操作日志的具体要来;机房管理要求不严格;具体报表帐簿的打印时间过于笼统;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内容、时间不明晰等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情况,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有关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处在开展的初期阶段,对《规范》中要求的方方面面认识还不清,理解不够全面,针对有些问题重视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存在同《规范》相抵触的规定。这些不符合《规范》、会计制度的地方大多出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而对于会计制度的要求考虑得过少或根本就没有考虑,也有对会计制度的理解过于机械的情况。如有些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中规定,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资格打开数据库进行操作。这种情况是对系统管理员权限的误解。我们知道,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是没有权力去直接对有关数据库进行操作的,针对出错的凭证等,应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补救处理措施,而不是想到去修改数据库,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有这种思想。
有关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方面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落实远远不够。普遍存在制度贴在墙上,工作由我自便的现象,希望大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会计软件因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系统,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推广,为推动整个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会计信息系统的电算化依靠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它具有反映信息全面,数据处理准确、及时、高效等特点。
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应该说会计核算软件在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高上功不可没。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日渐完善,大大方便了会计工作。然而,笔者发现一些会计核算软件多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则是因为会计软件的某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则在于会计软件开发人员未能依照会计制度、会计规范的要求处理问题,一味满足用户提出的某些要求,为追求软件销售数量目的,甚至不惜置制度、规范于不顾;三则由于会计软件在一些会计处理上对会计制度、会计规范的理解不够,造成应用受到限制。
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广大财会人员日常接触最多的是所使用的会计软件,软件的某些不足之处不仅会误导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会计处理,甚至造成一些不应有的依赖习惯,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软件的不规范之处还会给不法之徒提供作案机会,值得大家对此引起重视。现仅举凡例如下。
(1)会计核算软件中针对操作日志的处理不够理想。
操作日志记录内容不全面,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真实的软件操作情况。有些软件的操作日志内容甚至允许任意修改而无任何限制措施。
(2)会计核算软件功能项中不乏类似数据反过帐、试入帐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提供造成许多会计数据经处理后反而都变成灵活可变的了,单位领导、会计人员都可以据此功能“适当调整”某些会计数据,以利于本单位或本部门利益之用。加之,会计电算化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之上,修改、篡改会计数据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如若再无限制措施,相反还提供有助此的功能,其后果不堪设想。
(3)一些会计核算软件对拥有记帐凭证稽核权的人员不能再授权制单。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软件开发人员未能全面正确的理解制单和稽核的关系问题造成的。会计制度规定:本人不能稽核自己所制作的凭证。在授权制单权、稽核权时并非是互斥的非此即被关系,一个人是允许同时拥有制单权、稽核权的,只是本人无权稽核自己制作的凭证。当然,软件中对拥有记帐凭证稽核权的人员不能再授权制单权肯定不会违反会计制度要求的,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反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此所要求的全部内涵。例如在会计人员较少的单位,如仅有两名会计人员,若遵循会计软件的这一设置要求,就必须要再安排一个会计人员才行,笔者认为这实在没有必要。
六、其他因素
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诸多因素,除上述分析探讨的方面以外,笔者感到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1.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笔者在协助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中发现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新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从会计帐簿的装订到帐簿的登记工作,做得都很不够,并且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还存在理解上的出入。有相当数量的单位还在按照旧思路、旧制度的规定,或者想当然处理会计工作。他们觉得实现电算化以后,许多工作的处理都由计算机来完成,用不着再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了。而恰恰是这样的单位,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验收工作迟迟不能通过。
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日常工作应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来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并非削弱了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而是更有条件来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会计工作规范化同会计电算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会计工作规范化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2.主管部门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工作有目前的良好发展现状,得益于财政部门多年来的有序引导、支持和关心。同时也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待会计电算化工作,要么关心、支持不够,要么过问、约束太多。某些行业的单位连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会计软件的自主权都没有,以至于出现买的不被说好,用的抱怨不少的尴尬局面,可想而知这些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效果了。
主管部门是管理、监督机构,应本着公开、公平、开放、自由竞争、认真负责的思想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良性发展。
3.软件开发商的售后服务
笔者接触到一些单位,他们在购置了会计核算软件(当然是费用已经交过),使用上软件之后,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软件的售后服务跟不上了,软件商的热情不如刚开始了,当初的一些承诺不再提了。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感到软件出了问题后,售后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帮助处理是他们最大的担心,常常有些软件公司、代理公司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推脱服务责任,或者干脆指责用户操作有问题,应该自负其责。
会计软件使用效果的好坏,离不开会计软件本身的编制水平、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会计基础工作的落实与否、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等。同时也离不开软件开发商的售后服务情况,尤其是在目前国内的现状之下,广大的用户应用水平、使用经验都还不高,需要软件开发商售后的关心、指导、帮助、提高,而不可形成用户既爱又怕的局面,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应有的误解和顾虑。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日本早在1986年就有80%以上的大型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50%以上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我国财务软件的普及率还很低,总体水平不到30%,无论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环节,会计软件的使用环节,还是会计软件的管理环节都存在着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作为会计电算化工作者的广大会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持久地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有关部门、单位的管理者应切实支持、关心电算化工作,建立良好环境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大发展;软件开发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善软件功能、提高软件水平,推动核算型软件向着管理型软件的方向发展;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加强理论研究,注重理论同实际的协调发展,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大家共同努力消除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作者:江勇 来源: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4